□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倩
实习生 刘婕
“吱、吱、吱……”近日,新疆天福泰钢结构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不时传出电焊的声音。新疆工程学院教师陈雁忠正在指导2名学生操作焊接机器人,在他们熟练的操作下,焊接机器人像缝纫机一样灵活地焊接着钢板。
新疆天福泰钢结构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大力发展智能化焊接技术的过程中,企业曾遇到技术、人才瓶颈。2021年8月,在十二师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促成了该企业与新疆工程学院的产学研项目合作,双方共同成立了十二师首家智能焊接技术应用实验室。
因此,专业对口的陈雁忠成了企业常驻的导师,时常两点一线奔波。在这里,陈雁忠不仅带领学生开展生产实验教学活动,也帮助企业克服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助力“福泰制造”向“福泰智造”的转变。
2021年8月,新疆天福泰钢结构有限公司投资300余万元购进10台焊接机器人。“一开始我们预想每台机器人相当于3名技术成熟的电焊工,10台机器人全部生产,每年可节省成本100多万元。”新疆天福泰钢结构有限公司生产部副总经理于航南说。
预想很美好,可现实却无情浇了一盆冷水,陈雁忠带领学生帮忙组装,并进行测试,可结果并不理想。焊接机器人在进行“厚板焊接”时,出现了裂纹、夹渣、气孔等质量缺陷。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生产工序很难开展,也就意味着这10台焊接机器人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还让企业白白损失了一笔资金。
为了解决焊接机器人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陈雁忠带领学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每次摘下防护面罩,陈雁忠的头发都已被汗水打湿,他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工艺参数,一项接着一项不知疲倦地实验。最终,陈雁忠发现是焊接机器人的喷嘴存在问题,他调整好喷嘴,设定好设备参数,焊接机器人终于开始了正常工作。
“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能要做十几套,甚至二三十套参数测试,才能摸索到最佳的工艺匹配。”陈雁忠说。
3年来,陈雁忠所在的学校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技术团队,成立了“智能制造新科技应用联合实验室”,推进机器人功能拓展,提高钢结构备件制作效率、申报科技项目、专利等。
“现在,焊接机器人能实现檩托板自动焊接,不需要人为干预,打破了原来檩托板人工进行组装、焊接的局面。”陈雁忠自豪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