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老字号”的新征程

  □ 本报全媒体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马晓红 刘朝兵

  1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自贸试验区十二师三坪农场区块的新疆七一酱园生态酿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一酱园”)。刚一踏入食醋车间,一股浓郁醋香便扑鼻而来。

  车间内,巨大发酵池有序排列,醋醅正在池中完成180天的“沉睡与蜕变”之旅。一旁的工人熟练地操控机械臂,在池中轻柔翻动,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面跃然眼前。

  时光回溯,清朝光绪年间,“吉美丰”与“泰义荣”酱醋作坊崭露头角,就此拉开七一酱园百年老字号崛起的征程。百余年里,它似坚毅行者,历经数次搬迁,每一步都满含执着,每一次更迭都是成长的蜕变。

  如今,第四代工厂在现代化园区落成,七一酱园在传承古老酿造工艺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科技,续写着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

  “从第一代工厂走到第四代工厂,七一酱园传统工艺、配方以及技术参数一直在持续精进。选用的原材料都是新疆本土优质的高粱、玉米、黄豆、小麦等,这对产品质量稳定和风味保持大有益处。”七一酱园公司事业发展部总监贾田元介绍说。

  在七一酱园老厂区,古老的厂房、斑驳的墙壁,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在这里,百年酿造工艺薪火相传。59岁的白生明是食醋车间的生产主任,在七一酱园已经工作40多年。他笑着说:“我是七一酱园二代,父辈就在这儿上班。我从青年步入中年,见证它发展到今天,满心都是自豪!”

  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七一酱园迎来新的机遇——在十二师三坪农场区块投资4.2亿元,打造一座集食品生产、研发中心、农业研学、生态循环于一体的七一酱园生态产业园区。自2024年5月投产以来,已生产万余吨。

  走进新建成的七一酱园生态产业园,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在食醋车间,发酵成熟的原醋带着醇厚香气喷涌而出,开启自动化生产的奇妙之旅,灭菌、灌装、套帽、打码、贴标、装箱、封箱等工序一气呵成。整个生产过程,仅有少数工人在中控室远程操作,自动化程度令人惊叹。

  “纯粮酿造+高度自动化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最大底气。”七一酱园公司事业发展部总监贾田元骄傲地说。新建产业园产能比老厂扩大了1.5倍左右,部分产线产能更是扩大2到3倍。自2024年5月投产以来,投入市场的产品有6大类100多个品种,年底产值已达8000万元,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量仍在稳步增长。

  临近春节,订单纷至沓来,让拿计件工资的工人干劲十足。灌装机操作工曹玉华边麻利操作机械边笑着说:“多劳多得,这话一点没错。年前订单多,我收入更多了。”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七一酱园勇闯海外市场。早在2003年,七一酱园就已将产品远销中亚地区。为让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七一酱园持续创新。公司主动“走出去”,奔赴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展开调研,深入探寻当地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

  运营部总监金肖说:“我们发现哈萨克斯坦消费者钟情九度米醋,乌兹别克斯坦消费者偏爱黄豆酱油、复合调味料等,于是我们针对不同国家口味开展研发,推出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产品。目前,每月出口80余吨。”

  在企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自贸试验区十二师区块积极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出台涵盖税收、研发、进出口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支持,为七一酱园的发展筑牢了坚实保障。

  新的一年,贾田元信心满满:“自贸试验区各项利好政策,给足了我们发展底气,我们将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把更多产品推向中亚市场。”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光影
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
中宣部要求各地各新闻单位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
十二师召开社会各阶层人士座谈交流会
新春走基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25年度面向社会考试录用公务员1915名
“百年老字号”的新征程
十二师举行2025年春运启动仪式
自贸试验区十二师区块获19项兵团级管理权限
人间有爱 希望永在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