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赴边疆 法治绽光芒

——五位西部计划志愿者边疆法治逐梦之旅

  □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羚蔚 通讯员 卢孝敬 张新悦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激昂的口号,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无数青年前行的道路。班静、王卫平、吴千、舒小敏、刘子琰,5位怀揣着梦想与热情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在第十二师三坪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三坪法院”)开启了意义非凡的青春之旅。

  初抵边疆:挑战与温暖交织的开篇

  当5位志愿者初次踏上新疆这片广袤土地时,陌生感如影随形。陌生的环境、迥异的气候,还有从未接触过的立案流程、卷宗整理等工作,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舒小敏回忆初到三坪法院时的情景:“那时候,面对那些全新的工作内容,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

  然而,三坪法院的细心关怀,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浸润着志愿者心田。当舒小敏走进法院精心准备的宿舍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倍感惊喜。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案头整齐地摆放着《民法典》等专业书籍和办公用具。这份细致入微的后勤保障,让她扎根边疆、探索未知的决心更加坚定。

  吴千被水土不服困扰,他对家乡的思念愈发浓烈。就在他感到孤独无助时,三坪法院大家庭的温暖如潮水般涌来。院领导亲自来到他的住处探望,政治部的同事送来了药品,同事们还主动分担了他的文书送达工作。“单位的关怀,就像一股暖流,驱散了病痛,更融化了乡愁。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吴千说。

  思想远见:打破认知,拥抱边疆法治

  “远方之远,在于有远见的思想。”王卫平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在志愿服务中的深刻感悟。深入法庭一线后,他参与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诉前调解,跟随法官顶风冒雪深入社区开展巡回审判。这些前所未有的经历,如同一把把重锤,猛烈地敲击着他固有的认知边界。

  “对这里,我感受的不在是地图上的那个地理标记,而是各族群众对公平正义真切的渴望。”王卫平感慨地说,“基层法官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坚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边疆法治的独特价值与厚重责任,也让我彻底刷新了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在不断实践与思考中,王卫平明白了青春的价值在于为边疆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行动远谋:脚踏实地,垒砌法治基石

  在资深法官“手把手”的指导下,从规范整理每一本案卷、精准送达每一份文书的基础工作做起,到参与草拟法律文书、跟随法官深入团场连队调解纠纷、开展普法宣传,班静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记得调解一起复杂的继承纠纷,我们跟着法官一次次往返于当事人之间,倾听他们的诉求,耐心地沟通协调。”班静回忆道,“当最终看到双方握手言和,当事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时,我懂得了,法治的基石,正是由无数这样需要日复一日耐心与韧劲的具体行动垒砌而成。”在看似平凡的工作中,班静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司法为民的意义。

  志向远大:扎根边疆,报效伟大祖国

  “远方之远,在于有远大的志向。”刘子琰的话饱含着豪情壮志。在基层法院的这段日子里,他目睹了边疆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与迫切需求,感受到了老法官数十年如一日守护公平正义的执着,聆听到了各族群众对法律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盼。

  “个人的理想,唯有融入国家,特别是投身于建设法治新疆、服务边疆人民,才真正磅礴而崇高!”刘子琰坚定地说,“我愿将根深扎于这片热土,守护边疆的公平正义,报效伟大的祖国!”

  5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投身十二师建设中,完成了从适应、融入、认知突破到价值实现、志向升华的淬炼。他们以突破边界的远见、以扎根报国的远大志向,在祖国西陲的司法一线,交出了一份闪耀着青春理想与家国情怀的“远方”答卷。他们是新时代青年响应号召、服务西部的生动缩影,他们的奋斗,如点点法治星火,在天山脚下汇聚,必将燎原。正如刘子琰所说:“未来,必将有更多怀揣梦想的青年,循此足迹,让青春之树在祖国最需要的沃土上深深扎根、枝繁叶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同时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咨询电话
~~~——五位西部计划志愿者边疆法治逐梦之旅
~~~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新疆报告文学
十二师发布2025年秋季义务教育招生公告
青春赴边疆 法治绽光芒
第十二师2025年秋季学期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公告
新闻速览
2994.8亿斤!2025年夏粮“成绩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