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先生牛肉面”的创业故事

一碗牛肉面里的光阴

  4月29日,十二师常州街“乾先生牛肉面”店负责人马莉为客人下单。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林洁 摄

  □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林洁 通讯员 于树龙

  清晨七点,十二师常州街“乾先生牛肉面”店的后厨里飘起缕缕白雾。马莉掀开直径一米二的汤锅,翻滚的牛骨浓汤裹挟着香菜碎末的清香扑面而来。“马姐,两碗毛细!”老顾客王建军熟门熟路地跨进店门,他深蓝色的工装裤上还沾着装修涂料的斑点。

  “咱们以后叫‘乾先生牛肉面’”

  2007年的常州街远没有如今的繁华,新开发的片区像块未打磨的璞玉。马莉站在刚租下的店铺里,望着门前飞扬的沙土发愁:“这地方真能成?”丈夫正往墙上挂“食里香牛肉面”的牌匾,闻言转身笑道:“你看这每天进出多少装修工人?他们总要吃饭。”

  那时候,马莉刚从干了12年的酒店行业辞职,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刚开业的天意达商场盘了一间店铺,卖老北京布鞋。

  2010年,丈夫的牛肉面店生意越来越好,马莉常接到丈夫忙里偷闲的电话:“媳妇儿,今天又卖了一百碗了!”背景音里是此起彼伏的“二细两碗”“韭叶加肉”的吆喝。思来想去,马莉决定把布鞋店盘出去。

  3天后的黄昏,马莉踩着细高跟鞋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常州街的沙土路上。丈夫说:“这片开始发展了,工人会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住户。”他掏出口袋里油腻腻的记账本,“现在每天能卖300碗,要是你过来管账……”话未说完,远处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

  “当年在酒店给VIP客户排房表都没怵过。”她甩掉高跟鞋,赤脚踩在满是砂砾的地面上,“明天找人刷墙换新牌子,咱们以后叫‘乾先生牛肉面’。”

  “时间都煮进这锅汤里了”

  一天,老顾客李明远照常带着全家进店:“来三碗面,给孩子们讲讲你们马阿姨的故事。”他指着墙上的新招牌,“当年这店门口还是土路,马阿姨抱个娃娃收钱,转眼都十几年了。”

  正在包包子的马莉抬头,围裙上沾着几点面粉。“李工还记得我们刚开业那会?”她利落地捏出十几个褶,“您那时总说‘多放辣子’,现在带着小孙子来,倒要‘微辣’了。”满堂哄笑中,六岁的小孙子举着包子喊:“马阿姨的包子会开花!”

  常来的出租车司机们最爱在“晨会”上点菜:“马姐,今天有腌萝卜片没?”“刚拌好的,给你们留了两大罐!”马莉掀开玻璃罐,酸甜气息裹着萝卜的清香弥漫开来。

  老主顾张大姐接过打包盒感慨:“刚来吃面那会你才二十多岁,现在鬓角都有白头发了。”马莉麻利地系着塑料袋:“可不,您家闺女都上大学了,时间都煮进这锅汤里了。”

  “味道要是变了,咱就收拾铺盖回老家”

  后厨的牛骨汤香气飘飘,几十味香料装在用了很多年的盒子里。“这是我们反复试了很多遍,让很多人品尝过,最终留下来的方子。”马莉擦拭着木盒,“当年我老公揣着这个盒子从兰州来新疆,说‘味道要是变了,咱就收拾铺盖回老家’。”

  有一段时间生意不太好,有供应商提议换便宜冻肉,马莉盯着报价单看了又看,最后把单子揉成团,红着眼眶说:“老公,咱们不能干这种坏口碑的事,不会一直难的,生意会好起来的。”复工那天,老顾客们发现面价分文未涨,碗里的肉片反而多了两片。

  如今店里最抢手的是7元早餐面,这个创意源于马莉的细心观察。“有些娃娃吃不完整碗,有些大哥想要包子配面,小份面正好能满足大家的不同需求。”她端着托盘穿梭在餐桌间,总能精准补上客人需要的醋壶或餐巾纸。

  “日子就像拉面,越抻越劲道”

  落日余晖漫进玻璃窗,店门口“乾先生牛肉面”的霓虹灯亮起,收银机吐出的长单子垂到地面。送走最后几位客人,夫妻俩坐在靠窗的老位置吃面。马莉把碗里的牛肉夹给丈夫:“今天供应商说想加盟……”话音未落,后厨传来拉面摔打的啪啪声,新来的学徒还在苦练手艺。两人相视一笑,热汤白雾模糊了眼角细纹。

  “日子就像拉面,越抻越劲道”。马莉说,18年光阴,从戈壁滩到美食街,从几张桌子到干净亮堂的店面,两人把人生抻成了绵长劲道的面条。每天清晨,第一锅牛骨汤依然会在5点沸腾,带着穿越时光的醇香,继续温暖这座城市的晨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一碗牛肉面里的光阴
十二师U12女子组代表队荣获2025年兵团U10/U12足球比赛女子组季军
天恒基水务公司多措并举保障春灌工作
十二师市场监管局全力护航营商环境
兵团二中第十二师校区举办第三届春季运动会
十二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举办公文写作专题培训
习近平抵达莫斯科
二二二团7000余亩制种瓜开始点种
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