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阿拉尔讯(全媒体记者 刘刚峰 卢小超 通讯员 朱玉) 12月4日,在兵团第一师农科所机采长绒棉高产示范现场会上,由重庆机电股份公司与十二师新疆润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中采一号”长绒棉收获机表现不凡。“经过专家组对现场采收成果测定,这款采棉机采净率达到95%,长绒棉实现机采是可行的。”塔里木大学棉花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新川说。
12月8日,机采长绒棉采样检测显示,“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采收的长绒棉,纤维长度为41.19毫米、断裂比强度达43cN/tex、马克隆值为3.9,各项指标均高于长绒棉国家标准。
“这款采棉机解决了我们长绒棉采摘的‘卡脖子’难题,对新疆长绒棉产业发展是一次革命。”参与采收实验的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委员会委员李军华说:“数据显示,‘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采收质量可媲美人工采摘,证明兵团首台自主研发的长绒棉采棉机技术成熟适用,可批量生产并大面积应用。
“我从2003年就开始从事长绒棉收获机械研发,这是第9代第43台样机,这台机器的十几万个零部件全部是我们十二师新疆润丰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有限公司工人自主设计加工组装,国产率达到98%。”“中采一号”长绒棉收获机总设计师田永军说。
长绒棉是纺高支纱的关键原料,为高端色织、家纺等顶尖产品和出口高附加值纺织品及服装的主要原料。新疆是我国唯一的海岛棉(长绒棉)产区,长绒棉种植面积却从兴盛时期的180万亩下降至目前的不到60万亩,长绒棉产量也由世界总产的20%下滑到目前不到10%。常年从事长绒棉产业研究的一师农科所研究员练文明说:“缺乏先进适用的采收机械,导致采收成本较高和加工困难,是长绒棉种植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
“现在人工成本很高,每亩地人工采摘费超过1200元。我们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用机械采收。”岳普湖县聂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万亩长绒棉种植基地负责人聂伟告诉记者,长绒棉机采浪费特别大,对棉花纤维损害大,含杂率高。
据了解,不同于陆地棉,长绒棉棉铃距离地面近,纤维长度长,国际上沿用至今的水平摘锭采棉机械采摘的长绒棉,在后期皮辊式加工中无法对籽棉中的杂质、叶榭做到很好地清除,长绒棉纤维纠缠严重、索丝多、疵点多。田永军介绍,水平摘锭采棉机摘锭公转和自转速度过高,导致采收环节必须喷水,加上摘锭自带锥度,使得棉籽受力不均,“造成棉花染色污染不说,棉籽一滚动就形成了棉结或者索丝,甚至搓成线了”。
“中采一号”采棉机创新设计了车载籽棉清理系统,核心部件“采棉总成”采用具有国际专利的摘锭矩阵式排列、摘锭伸缩式脱棉等创新技术。2015年经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专家鉴定,新型“采棉总成”在摘锭式采摘、脱棉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适应我国及国外大多数机采棉和部分手采棉的采摘。“我们的摘锭是自主伸缩的,伸出来采棉花,缩回去以后脱棉,不用喷水。在棉花和杂质结合最松散的状态下,通过车载清杂系统清杂,这个时候清杂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而且成本最低。”田永军说,今年,“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成功试采长绒棉2200余亩,采净率超过95%,籽棉含杂率低于6%。
该采棉机使用的伸缩式摘锭技术可兼容多种栽培模式,有效满足采棉机对棉株高度范围、结铃最低高度以及行距、株距的要求,更适合新疆灾害性天气多发,棉花复播、补种率较大导致行距误差大的农艺要求。
塔里木大学棉花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新川认为,“中采一号”长绒棉采棉机采净率高,平均每亩地能节约采摘费超千元,破解了制约长绒棉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农艺与农机的有效融合,为长绒棉大面积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